這篇文章給大家介紹Linux在多核可擴展性設計上的有哪些不足,內容非常詳細,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可以參考借鑒,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。
成都創(chuàng)新互聯(lián)專注于企業(yè)成都全網營銷、網站重做改版、濟南網站定制設計、自適應品牌網站建設、H5響應式網站、商城網站建設、集團公司官網建設、成都外貿網站建設公司、高端網站制作、響應式網頁設計等建站業(yè)務,價格優(yōu)惠性價比高,為濟南等各大城市提供網站開發(fā)制作服務。
我其實并不想討論微內核的概念,也并不擅長去闡述概念,這是百科全書的事,但無奈最近由于鴻蒙的發(fā)布導致這個話題過火,也就經不住誘惑,加上我又一直比較喜歡操作系統(tǒng)這個話題,就來個老生常談吧。
說起微內核,其性能往往因為IPC飽受詬病。然而除了這個顯而易見的 “缺陷” ,其它方面貌似被關注的很少。因此我寫點稍微不同的。
微內核的性能 “缺陷” 我假設是高開銷的IPC引起的(實際上也真是),那么,我接下來便繼續(xù)假設這個IPC性能是可以優(yōu)化的,并且它已經被優(yōu)化(即便不做任何事,隨著硬件技術的發(fā)展,所謂的歷史缺點往往也將逐漸弱化...)。我不公道地回避了核心問題,這并不是很道德,但為了下面的行文順利,我不得不這么做。
很多人之所以并不看好微內核,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和Linux內核是如此不同,人們認為不同于Linux內核的操作系統(tǒng)內核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,這是因為Linux內核給我們洗了腦。
Linux內核的設計固化了人們對操作系統(tǒng)內核的理解上的觀念 ,以至于 Linux內核做什么都是對的,反Linux的大概率是錯的。 Linux內核就一定正確嗎?
在我看來,Linux內核只是在恰當?shù)臅r間出現(xiàn)的一個恰好能跑的內核,并且恰好它是開源的,讓人們可以第一次內窺一個操作系統(tǒng)內核的全貌罷了,這并不意味著它就一定是正確的。相反,它很可能是錯誤的?!?20世紀90年代,Windows NT系統(tǒng)初始,但很難看到它的內在,《windows internal》風靡一時;UNIX陷入糾紛,GNU呼之卻不出,此時Linux內核滿足了人們一切的好奇心,于是先入為主,讓人們覺的操作系統(tǒng)就應該是這個樣子,并且在大多數(shù)人看來,這是它唯一的相貌。 】
本文主要說 內核的可擴展性 。
先潑一盆冷水,Linux內核在這方面做得并非已經爐火純青。
誠然,近十幾年來Linux內核從2.6發(fā)展到5.3,一直在SMP多核擴展方面精益求精,但是說實話架構上并沒有什么根本性的調整,要說比較大的調整,當屬:
$O(1)$調度算法。
SMP處理器域負載均衡算法。
percpu數(shù)據(jù)結構。
數(shù)據(jù)結構拆鎖。
都是一些細節(jié),沒有什么讓人哇塞的東西,還有更細節(jié)的cache刷新的管理,這種第二天不用就忘記的東西,引多少人競折腰。
這不禁讓人想起在交換式以太網出現(xiàn)之前,人們不斷優(yōu)化CSMA/CD算法的過程,同樣沒有讓人哇塞,直到交換機的出現(xiàn),讓人眼前一亮,CSMA/CD隨之幾乎被完全廢棄,因為它不是 正確 的東西。
交換機之所以 正確 的核心在于 仲裁。
當一個共享資源每次只能容納一個實體占用訪問時,我們稱該資源為 “必須串行訪問的共享資源” ,當有多個實體均意欲訪問這種資源時,one by one是必然的,one by one的方案有兩種:
哪個好?說說看。
爭搶必會產生沖突,沖突便耽誤整體通過的時間,你會選哪個?
現(xiàn)在,我們暫時忘掉諸如宏內核,微內核,進程隔離,進程切換,cache刷新,IPC等概念,這些概念對于我們理解事情的本質毫無幫助,相反,它們會阻礙我們建立新的認知。比如,無論你覺得微內核多么好,總有人跳出來說IPC是微內核的瓶頸,當你提出一個類似頁表項交換等優(yōu)化后,又會有人說進程切換刷cache,寄存器上下文save/restore的開銷也不小,然后你可能知道點 帶有進程PID鍵值的cache方案 ,吧啦吧啦,最后一個show me the code 讓你無言以對,一來二去,還沒有認識全貌,便已經陷入了細節(jié)。
所以,把這些忘掉,來看一個觀點:
對待必須串行訪問的共享資源,正確的做法是引入一個仲裁者排隊調度訪問者,而不是任由訪問者們去并發(fā)爭鎖!
所謂 操作系統(tǒng) 這個概念,本來就是莫須有的,你可以隨便叫它什么,早期它叫 監(jiān)視器 ,現(xiàn)在我們姑且就叫它操作系統(tǒng)吧,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個概念有多么神奇。
操作系統(tǒng)本就是用來協(xié)調多個進程(這也是個抽象后的概念,你叫它任務也可以,無所謂)對底層共享資源的 多對一訪問 的,最典型的資源恐怕就是CPU資源了,而幾乎所有人都知道,CPU資源是需要調度使用的,于是任務調度一直都是一個熱門話題。
你看, CPU就不是所有任務并發(fā)爭搶使用的,而是調度器讓誰用誰才能用 。調度,或者說仲裁,這是操作系統(tǒng)的精髓。
那么對于系統(tǒng)中共享的文件,socket,對于各種表比如路由表等資源,憑什么要用并發(fā)爭搶的方式去使用?!所有的共享資源,都應該是被調度使用的,就像CPU資源一樣。
如果我們循著操作系統(tǒng)理應實現(xiàn)的最本質的功能去思考,而不是以Linux作為先入為主的標準去思考,會發(fā)現(xiàn)Linux內核處理并發(fā)明顯是一種錯誤的方式!
Linux內核大量使用了自旋鎖,這明顯是從單核向SMP進化時最最最簡單的方案,即 只要保證不出問題的方案!
也確實如此,單核上的自旋鎖并不能如其字面表達的那樣 自旋 , 在單核場景下,Linux的自旋鎖實現(xiàn)僅僅是 禁用了搶占 。因為,這樣即可保證 不出問題 。
但到了必須要支持SMP的時候,簡單的禁用搶占已經無法保證不出問題,所以 待在原地自旋等待持鎖者離開 便成了最顯而易見的方案。自旋鎖就這樣一直用到了現(xiàn)在。一直到今天,自旋鎖在不斷被優(yōu)化,然而無論怎么優(yōu)化,它始終都是一個不合時宜的自旋鎖。
可見,Linux內核一開始就不是為SMP設計的,因此其并發(fā)模式是錯誤的,至少不是合適的。
有破就要有立,我下面將用一套用戶態(tài)的代碼來模擬 無仲裁的宏內核 以及 有仲裁的微內核 分別是如何對待共享資源訪問的。代碼比較簡單,所以我就沒加入太多的注釋。
以下的代碼模擬宏內核中訪問共享資源時的自旋鎖并發(fā)爭搶模式:
#include <pthread.h> #include <signal.h> #include <stdio.h> #include <unistd.h> #include <stdlib.h> #include <errno.h> #include <sys/time.h> static int count = 0; static int curr = 0; static pthread_spinlock_t spin; long long end, start; int timer_start = 0; int timer = 0; long long gettime() { struct timeb t; ftime(&t); return 1000 * t.time + t.millitm; } void print_result() { printf("%d\n", curr); exit(0); } struct node { struct node *next; void *data; }; void do_task() { int i = 0, j = 2, k = 0; // 為了更加公平的對比,既然模擬微內核的代碼使用了內存分配,這里也fake一個。 struct node *tsk = (struct node*) malloc(sizeof(struct node)); pthread_spin_lock(&spin); // 鎖定整個訪問計算區(qū)間 if (timer && timer_start == 0) { struct itimerval tick = {0}; timer_start = 1; signal(SIGALRM, print_result); tick.it_value.tv_sec = 10; tick.it_value.tv_usec = 0; setitimer(ITIMER_REAL, &tick, NULL); } if (!timer && curr == count) { end = gettime(); printf("%lld\n", end - start); exit(0); } curr ++; for (i = 0; i < 0xff; i++) { // 做一些稍微耗時的計算,模擬類似socket操作。強度可以調整,比如0xff->0xffff,CPU比較猛比較多的機器上做測試,將其調強些,否則隊列開銷會淹沒模擬任務的開銷。 k += i/j; } pthread_spin_unlock(&spin); free(tsk); } void* func(void *arg) { while (1) { do_task(); } } int main(int argc, char **argv) { int err, i; int tcnt; pthread_t tid; count = atoi(argv[1]); tcnt = atoi(argv[2]); if (argc == 4) { timer = 1; } pthread_spin_init(&spin, PTHREAD_PROCESS_PRIVATE); start = gettime(); // 創(chuàng)建工作線程 for (i = 0; i < tcnt; i++) { err = pthread_create(&tid, NULL, func, NULL); if (err != 0) { exit(1); } } sleep(3600); return 0; }
相對的,微內核采用將請求通過IPC發(fā)送到專門的服務進程,模擬代碼如下:
#include <pthread.h> #include <signal.h> #include <stdio.h> #include <unistd.h> #include <stdlib.h> #include <errno.h> #include <sys/time.h> static int count = 0; static int curr = 0; long long end, start; int timer = 0; int timer_start = 0; static int total = 0; long long gettime() { struct timeb t; ftime(&t); return 1000 * t.time + t.millitm; } struct node { struct node *next; void *data; }; void print_result() { printf("%d\n", total); exit(0); } struct node *head = NULL; struct node *current = NULL; void insert(struct node *node) { node->data = NULL; node->next = head; head = node; } struct node* delete() { struct node *tempLink = head; headhead = head->next; return tempLink; } int empty() { return head == NULL; } static pthread_mutex_t mutex = PTHREAD_MUTEX_INITIALIZER; static pthread_spinlock_t spin; int add_task() { struct node *tsk = (struct node*) malloc(sizeof(struct node)); pthread_spin_lock(&spin); if (timer || curr < count) { curr ++; insert(tsk); } pthread_spin_unlock(&spin); return curr; } // 強度可以調整,比如0xff->0xffff,CPU比較猛比較多的機器上做測試,將其調強些,否則隊列開銷會淹沒模擬任務的開銷。 void do_task() { int i = 0, j = 2, k = 0; for (i = 0; i < 0xff; i++) { k += i/j; } } void* func(void *arg) { int ret; while (1) { ret = add_task(); if (!timer && ret == count) { break; } } } void* server_func(void *arg) { while (timer || total != count) { struct node *tsk; pthread_spin_lock(&spin); if (empty()) { pthread_spin_unlock(&spin); continue; } if (timer && timer_start == 0) { struct itimerval tick = {0}; timer_start = 1; signal(SIGALRM, print_result); tick.it_value.tv_sec = 10; tick.it_value.tv_usec = 0; setitimer(ITIMER_REAL, &tick, NULL); } tsk = delete(); pthread_spin_unlock(&spin); do_task(); free(tsk); total++; } end = gettime(); printf("%lld %d\n", end - start, total); exit(0); } int main(int argc, char **argv) { int err, i; int tcnt; pthread_t tid, stid; count = atoi(argv[1]); tcnt = atoi(argv[2]); if (argc == 4) { timer = 1; } pthread_spin_init(&spin, PTHREAD_PROCESS_PRIVATE); // 創(chuàng)建服務線程 err = pthread_create(&stid, NULL, server_func, NULL); if (err != 0) { exit(1); } start = gettime(); // 創(chuàng)建工作線程 for (i = 0; i < tcnt; i++) { err = pthread_create(&tid, NULL, func, NULL); if (err != 0) { exit(1); } } sleep(3600); return 0; }
我們對比一下執(zhí)行同樣多的任務,在不同的線程數(shù)的約束下,兩種模式的時間開銷對比圖:
我們看到,在模擬微內核的代碼中,用多線程執(zhí)行并行訪問共享數(shù)據(jù)curr時,開銷不會隨著線程數(shù)量的變化而變化,而模擬宏內核的代碼中,總時間隨著線程數(shù)的增加而線性增加,顯然,這部分開銷是自旋鎖的開銷。當今流行的CPU cache結構已經排隊自旋鎖的開銷符合這種線性增長。
那么為什么微內核的模擬代碼中的鎖開銷沒有隨著線程數(shù)量的增加而增加呢?
因為在類似宏內核的同步任務中,由于并發(fā)上下文的相互隔離,整個任務必須被一個鎖保護,比如 Linux內核的tcp_v4_rcv 里面的:
bh_lock_sock_nested(sk); // 這部分耗時時間不確定,因此CPU空轉率不確定,低效,浪費! ret = 0; if (!sock_owned_by_user(sk)) { if (!tcp_prequeue(sk, skb)) ret = tcp_v4_do_rcv(sk, skb); } else if (unlikely(sk_add_backlog(sk, skb, sk->sk_rcvbuf + sk->sk_sndbuf))) { bh_unlock_sock(sk); NET_INC_STATS_BH(net, LINUX_MIB_TCPBACKLOGDROP); goto discard_and_relse; } bh_unlock_sock(sk);
然而,在微內核的代碼中,類似上面的任務被打包統(tǒng)一交給單獨的服務線程去 調度執(zhí)行 了,大大減少了鎖區(qū)里的延時。
宏內核的隔離上下文并發(fā)搶鎖場景需要鎖整個任務,造成搶鎖開銷巨大,而微內核只要鎖任務隊列的入隊出隊操作即可,這部分開銷和具體任務無關,完全可預期的開銷。
接下來讓我們對比一下執(zhí)行同樣的任務,在不同CPU數(shù)量的約束下,兩種模式的時間開銷對比圖:
可見,隨著CPU數(shù)量的增加,模擬宏內核的代碼鎖開銷大致在線性增加,而模擬微內核的代碼,鎖開銷雖然也有所增加,但顯然并不明顯。
為什么會這樣?請看下面宏內核和微內核的對比圖,先看宏內核:
再看微內核:
這顯然是一種更加 現(xiàn)代 的方式,不光是減小了鎖的開銷提高了性能,更重要的是大大減少了CPU的空轉,提高了CPU的利用率。
我們先看一下模擬宏內核的代碼在執(zhí)行10秒時的CPU利用率:
觀察下熱點,可以猜測就是spinlock:
顯然,CPU利用率那么高,并非真的在執(zhí)行有用的task,而是在spin空轉。
我們再看下模擬微內核的代碼在同樣情況下的表現(xiàn):
看下熱點:
顯然,仍然有個spinlock的熱點,但顯然降低了很多。在更高執(zhí)行效率的保證下,CPU并沒有那么高,剩余的空閑時間可以再去執(zhí)行更多有意義的工作進程。
本文只是展示一個定性的效果,實際中,微內核服務進程的任務隊列的管理效率會更高。甚至可以硬件實現(xiàn)。【參見交換機背板的交換網絡實現(xiàn)?!?/p>
說了這么多,也許有人會說, NO,你這兩個比對的case不嚴謹,你只模擬了訪問共享的數(shù)據(jù),如果是真的可并行執(zhí)行的代碼用微內核的方案豈不是要降低性能嗎?平白自廢武功,將并行改成串行!確實如此,但是 內核本身就是共享的。 操作系統(tǒng)本身就是協(xié)調用戶進程對底層共享資源訪問的。
所以真并行需要程序員自己來 設計可并行的應用程序。
內核本身就是共享的。共享資源的多線程訪問就應該嚴格串行化,并發(fā)爭鎖是一種最無序的方式,而最有效的方式則是統(tǒng)一仲裁調度。
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我們顯然能看到和理解為什么排隊上車比擁擠著上車更加高效。在計算機系統(tǒng)領域,同樣的事情我們也見于交換式以太網和PCIe,相比CSMA/CD的共享式以太網,交換機就是一個仲裁調度器,PCIe的消息hub也是扮演著同樣的角色。
其實,即便是宏內核,在訪問共享資源時,也并不是全都是并發(fā)爭鎖的方式,對于敏感度比較高的資源,比如時延要求很高的硬件資源,系統(tǒng)底層也是仲裁調度實現(xiàn)的,比如網卡上層發(fā)包的隊列調度程序,此外對于磁盤IO也有對應的磁盤調度程序。
然而對于宏內核,更加上層的邏輯資源,比如VFS文件對象,socket對象,各種隊列等等卻沒有采用仲裁調度的方式去訪問,當它們由多個線程并發(fā)訪問時,采用了令人遺憾的并發(fā)爭鎖模式,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,因為沒有哪個實體可以完成仲裁,畢竟訪問它們的上下文是隔離的。
來個插敘。當進行Linux系統(tǒng)調優(yōu)時,瞄準這些方面相關的熱點基本就夠了。大量熱點問題都是這種引起的,open/close同一個文件,進程上下文和軟中斷同時操作同一個socket,收包時多個CPU上的軟中斷上下文將包排入同一個隊列,諸如此類。\如果你不準備去調優(yōu)Linux,或許你已經知道Linux內核在SMP環(huán)境下的根本缺陷,調它作甚。多看看外面的世界,搞不好比你眼前唯一的那個要好。
當我們評價傳統(tǒng)UNIX以及Linux這種操作系統(tǒng)內核時,應該更多的去看它們缺失了什么,而不是一味的覺得它們就是對的?!灸阏J為它是的,可能僅僅因為它是你第一個見到并且唯一見過的】
如果非要說下概念,那就有必要說說 現(xiàn)代操作系統(tǒng) 的虛擬機抽象。
對于我們經常說的 現(xiàn)代操作系統(tǒng) 而言,按照最初的馮諾伊曼結構,只有 “CPU和內存” 在 多處理(包括所有的多進程,多線程等機制) 機制中被抽象了出來,而對于文件系統(tǒng),網絡協(xié)議棧等等卻沒有進行多處理抽象。換句話說,現(xiàn)代操作系統(tǒng)為進程提供了 獨占的虛擬機抽象 ,該虛擬機僅僅包括CPU和內存:
時間片調度讓進程認為自己獨占了CPU。
虛擬內存讓進程認為自己獨享了內存。
再無其它虛擬機抽象。
在進程使用這些抽象資源時,現(xiàn)代操作系統(tǒng)無疑采用了仲裁調度機制:
操作系統(tǒng)提供任務調度器仲裁CPU的分時復用(典型的是多級反饋優(yōu)先級隊列算法),為進程/線程統(tǒng)一分配物理CPU的時間片資源。
操作系統(tǒng)提供內存分配算法仲裁物理內存空間的分配(典型的是伙伴系統(tǒng)算法),為進程/線程統(tǒng)一分配物理內存映射給虛擬內存。
顯然,正如本文開頭說過的,操作系統(tǒng)并未任由進程們去并發(fā)爭搶CPU和內存資源,然而對于其它幾乎所有資源,操作系統(tǒng)并未做任何嚴格的規(guī)定。操作系統(tǒng)以兩種態(tài)度對待它們:
鴻蒙官方戰(zhàn)略合作共建——HarmonyOS技術社區(qū)
認為其它資源并非操作系統(tǒng)核心的一部分,于是微內核,用戶態(tài)驅動等等就形成了概念。
認為其它底層的資源也是操作系統(tǒng)核心的一部分,這就是宏內核比如Linux的態(tài)度。
態(tài)度如何,這并不重要,宏內核,微內核,用戶態(tài),內核態(tài),這些也只是概念而已,沒有什么大不了的。關鍵的問題乃是:
如何協(xié)調共享資源的分配。 或空間資源,或時間資源的或并發(fā)爭鎖,或仲裁調度的方式分配。
無疑,最大的爭議就在CPU/內存之外如何協(xié)調非進程虛擬化的文件系統(tǒng)的訪問和網絡協(xié)議棧的訪問。但無論它們倆的哪一個,目前無論是宏內核還是微內核都有非常非常棒的方案。遺憾的是,這些很棒的方案都不是Linux內核所采用的方案。
哦,對了Nginx便采取了類似微內核,交換機,PCIe的方法,Apache卻不是。還有很多別的例子,不再一一贅述,只是想說一點,操作系統(tǒng)領域,核心的東西都是大象無形的,而不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概念。
摘錄一段王垠聊微內核時的一段話:
跟有些人聊操作系統(tǒng)是件鬧心的事,因為我往往會拋棄一些術語和概念,從零開始討論。我試圖從“計算本質”的出發(fā)點來理解這類事物,理解它們的起因,發(fā)展,現(xiàn)狀和可能的改進。我所關心的往往是“這個事物應該是什么樣子”,“它還可以是什么(也許更好的)樣子”,而不只是“它現(xiàn)在是什么樣子”。不明白我的這一特性,又自恃懂點東西的人,往往會誤以為我連基本的術語都不明白。于是天就這樣被他們聊死了。
這其實也是我想說的。
so,忘掉微內核,宏內核,忘掉內核態(tài),用戶態(tài),忘掉實模式,保護模式,這樣你會更深刻地理解如何仲裁共享資源的訪問的本質。
關于Linux在多核可擴展性設計上的有哪些不足就分享到這里了,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,可以學到更多知識。如果覺得文章不錯,可以把它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。
分享文章:Linux在多核可擴展性設計上的有哪些不足
文章分享:http://m.rwnh.cn/article20/gsphco.html
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(chuàng)新互聯(lián),為您提供用戶體驗、網頁設計公司、自適應網站、App設計、域名注冊、定制開發(fā)
聲明:本網站發(fā)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用戶投稿、用戶轉載內容為主,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,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。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需處理請聯(lián)系客服。電話:028-86922220;郵箱:631063699@qq.com。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,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: 創(chuàng)新互聯(lián)